支原体是一类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属于柔膜体纲,没有细胞壁结构,可能引发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等疾病。其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以及检测治疗方法各有特点。
1、生物学特性
支原体是已知能独立生存的最小微生物之一,具有多形性特征,可呈现球形、丝状或分枝状。由于缺乏细胞壁,其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天然耐药。支原体可通过滤菌器,在人工培养基中生长缓慢,需要特殊营养条件,培养难度较大。
2、致病性
肺炎支原体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常见病原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患者多表现为阵发性干咳、发热和头痛。解脲支原体则常导致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引发尿道炎、宫颈炎等疾病,可能出现尿频、尿痛或阴道分泌物异常等症状。部分感染者可能无明显临床表现,但存在传播风险。
3、检测与治疗
临床诊断可通过血清抗体检测、咽拭子培养或PCR核酸检测。治疗多选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如阿奇霉素干混悬剂、罗红霉素胶囊,四环素类的多西环素片,或氟喹诺酮类的左氧氟沙星片。用药方案需根据感染部位、患者年龄及药物敏感性调整,儿童患者需避免使用喹诺酮类药物。
若出现持续咳嗽、排尿不适或生殖道异常症状,建议尽早就医进行病原学检查。确诊后应严格遵医嘱完成疗程,避免擅自停药导致耐药性产生。日常需注意咳嗽礼仪、性行为防护等预防措施,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