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发热可以通过补充水分、观察病情变化、物理降温、药物退烧、及时就医等方法进行处理。家长应保持冷静,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
1.补充水分
发热会增加水分蒸发,需少量多次补充温水、口服补液盐或母乳。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调节体温,促进新陈代谢,同时可预防脱水引起的电解质紊乱。
2.观察病情变化
监测体温变化频率,每2-4小时测量记录。同时需观察是否伴随咳嗽、呕吐、皮疹、抽搐等其他症状。若出现手脚冰凉、寒战等情况,需及时采取保暖措施。
3.物理降温
孩子体温未超过38.5℃时,可用温毛巾擦拭额头、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分布区域。需注意避免使用酒精擦拭,以免刺激皮肤或引发酒精中毒。同时可减少衣物帮助散热,但需避免受凉。
4.药物退烧
当体温超过38.5℃或出现明显不适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布洛芬混悬液或小儿退热栓等退热药物。不同月龄儿童需选择适宜剂型,6个月以下婴儿需遵医嘱用药。
5.及时就医
若体温持续超过39℃、发热超过72小时不退,或出现惊厥、呼吸急促、意识模糊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儿科就诊。3个月以下婴儿发热需直接送医,避免自行用药。
建议保持室内通风,维持25℃左右室温。发热期间宜选择清淡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食物。家长需严格遵循医嘱使用退烧药,避免交替使用不同退热药物,不得擅自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类药物。若孩子存在热性惊厥病史,应及时向医生说明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