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临床症状评估、实验室检查以及病原学检测进行综合判断。医生在确诊过程中会详细询问病史,观察体征,并通过相关检测明确致病菌,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1.临床症状评估
猩红热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热、咽峡炎、草莓舌等。发病后1-2天会出现弥漫性鲜红色皮疹,按压时暂时消退,伴有皮肤砂纸样触感。恢复期可见特征性脱屑,尤其是指端和足底的大片状脱皮。医生会检查患者是否存在帕氏线(皮肤皱褶处皮疹密集形成的线状疹)和口周苍白圈等特征性体征。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C反应蛋白增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滴度升高,提示近期链球菌感染。这些指标有助于判断感染程度和机体免疫反应。
3.病原学检测
咽拭子培养是确诊的关键,通过采集咽喉部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可分离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快速抗原检测能在15分钟内获得结果,敏感性约80%-90%,阳性结果结合临床症状即可确诊。对于培养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的病例,可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核酸检测。
需与风疹、麻疹、药物疹等出疹性疾病进行区分。通过观察皮疹形态、发热与出疹的时间关系、淋巴结肿大情况,结合血清学检测排除其他病原体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猩红热样皮疹需通过细菌培养鉴别。
出现发热伴皮疹症状应及时到感染科或儿科就诊,避免自行使用抗生素。确诊后需规范完成全程抗菌治疗,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习惯,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应消毒,患病期间注意隔离以防止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