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眩晕病的中医辨证论怎么治

江一平 中医科 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眩晕病的中医辨证论治需根据证型进行个体化治疗,常见证型包括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瘀血阻窍等。临床需结合患者症状、舌脉特点进行辨证分型,并选择相应的方药治疗。

1.肝阳上亢证

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面红目赤,常因情绪波动加重。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以平肝潜阳为主,可选用天麻钩藤颗粒加减。方中天麻、钩藤平抑肝阳,石决明、杜仲补益肝肾,辅以黄芩、栀子清肝火。

2.气血亏虚证

症见眩晕动则加剧、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疗需益气养血,方用归脾汤加减。党参、黄芪补中益气,当归、龙眼肉养血安神,配合白术、茯苓健脾助运化。

3.肾精不足证

分为阴阳两虚,阴虚者见眩晕健忘、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可用左归丸滋补肾阴;阳虚者伴畏寒肢冷、夜尿频多,舌淡苔白,方选右归丸温补肾阳,酌加鹿角胶、菟丝子等填精补髓之品。

4.痰湿中阻证

表现为头重如裹、胸闷恶心,舌苔白腻,脉濡滑。治宜燥湿化痰,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白术、茯苓健脾利湿,天麻息风止晕,可加竹茹、生姜增强化痰降逆之效。

5.瘀血阻窍证

多见眩晕头痛、失眠健忘,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治疗需活血通窍,常用通窍活血汤加减。方中赤芍、川芎活血化瘀,桃仁、红花增强通络之力,麝香、老葱通阳开窍,佐以红枣调和诸药。

眩晕病患者需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及突然体位改变。饮食宜清淡,痰湿证者忌食肥甘厚味,气血不足者可适当食用山药、红枣等补益之品。治疗期间应定期复诊调整方药,不可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以免影响疗效。若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或肢体活动障碍,需立即就医排除脑血管意外。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