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日常调理、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保肝治疗以及定期监测等。目前医学上尚无法保证所有患者完全治愈,但通过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
1.日常调理
严格戒酒,避免食用霉变食物,保持低脂高蛋白饮食。建议每日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有助于增强体质,但应避免剧烈运动。
2.抗病毒治疗
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活跃是导致肝损伤的主要原因,因此抑制病毒复制是关键。常用药物包括恩替卡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等核苷类似物,以及聚乙二醇干扰素α注射液等干扰素类药物。这些药物能有效降低病毒载量,延缓肝纤维化进程。
3.免疫调节治疗
对于免疫应答异常的患者,可考虑使用胸腺法新注射液等免疫调节剂。这类治疗通过增强机体免疫识别能力,帮助清除病毒感染的肝细胞,常与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
4.保肝治疗
在转氨酶异常升高时,可短期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片、水飞蓟宾胶囊等保肝药物。这类药物通过抗炎、抗氧化作用减轻肝细胞损伤,但需注意不能替代抗病毒治疗。
5.定期监测
每3-6个月需复查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肝脏超声检查和甲胎蛋白。长期接受抗病毒治疗者还需监测肾功能、血磷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需在感染科或肝病科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周期通常需要数年甚至终身。擅自停药可能导致病毒反弹和肝病恶化,治疗期间出现耐药情况时需及时进行基因耐药检测并调整用药方案。保持良好的医从性和生活管理,多数患者可实现临床治愈(即表面抗原转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