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冻疮通常由寒冷潮湿环境、衣物过紧、局部潮湿、个体差异、末梢血液循环不良等因素共同作用引起。若出现皮肤红肿、瘙痒或溃疡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寒冷潮湿环境
长时间暴露在低温且湿度较高的环境中,皮肤血管会收缩以减少热量散失。若此时未做好保暖措施,局部组织因缺血缺氧可能导致冻疮,常表现为皮肤紫红色斑块并伴有肿胀感。患者需脱离寒冷环境,可遵医嘱使用肝素钠乳膏、维生素E乳等改善血液循环。
2.衣物过紧
穿着过紧的鞋袜或手套会压迫局部血管,影响血液回流,加重组织缺血。此类情况常导致手指、足跟等受压部位出现边界清楚的暗红色硬结,建议及时更换宽松保暖的衣物,配合局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3.局部潮湿环境
皮肤表面潮湿会加速体表散热,如在寒冷环境中穿着汗湿的鞋袜,会使局部温度进一步降低。此时容易在足趾、耳廓等部位形成冻疮,需保持皮肤干燥,必要时使用氧化锌软膏进行皮肤保护。
4.个体差异因素
儿童因末梢循环发育不全,老年人因血管弹性下降,以及营养不良或贫血人群,其体温调节能力较弱。这些人群在同等寒冷环境中更易患病,建议加强营养摄入并定期监测血常规检查等指标。
5.末梢血液循环不良
本身存在雷诺综合征、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等基础疾病者,末梢血管舒缩功能异常,在寒冷刺激下更易发生血管痉挛。这类患者可能出现对称性分布的水疱或溃疡,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如使用硝苯地平片、烟酸片等扩血管药物。
出现冻疮后应避免搔抓患处,防止继发感染。日常需注意肢体末端保暖,穿戴防风防水的手套鞋袜。在寒冷季节可适当进行手部握拳、足部屈伸等运动促进血液循环。若皮肤出现破溃渗液,应及时到皮肤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清创术换药等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