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感染的原因主要包括飞沫传播、性接触传播、免疫力低下以及医院感染等。这些因素可能单独或共同导致感染发生,需结合个体情况具体分析。
1.飞沫传播
肺炎支原体常通过感染者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传播。在人群密集或通风不良的环境中,病原体更容易扩散。感染后可能引发咳嗽、发热等症状,治疗时可遵医嘱使用阿奇霉素片、盐酸多西环素片等药物。
2.性接触传播
生殖支原体主要通过无保护性行为传播,属于性传播疾病范畴。不洁性行为或频繁更换性伴侣会增加感染风险,可能引起尿道炎、宫颈炎等病症。确诊后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感染治疗,性伴侣应同步检查。
3.免疫力低下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全、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以及患有糖尿病、HIV感染等基础疾病者,呼吸道或泌尿生殖道防御能力减弱,易被支原体侵袭。此类人群感染后病程可能较长,需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4.医院感染
住院患者在进行气管插管术、导尿等侵入性操作时,若医疗器械消毒不或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不到位,可能造成医源性感染。这种情况多见于重症监护病房,需严格执行院内感染防控措施。
若出现持续咳嗽、泌尿系统不适等症状,建议尽早就医进行支原体抗体检测或核酸检测。治疗期间应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性传播感染者需暂停性行为。需注意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能产生耐药性,用药方案应由医生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