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通常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选择相应方法,常见证型包括湿热蕴肤证、脾虚湿蕴证、血虚风燥证等,同时配合外用药物改善症状。具体治疗方案需由专业中医师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制定。
1.湿热蕴肤证
此类患者多因湿热邪气蕴结皮肤所致,表现为红斑、水疱、渗液,伴有瘙痒灼热感。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常用方剂如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物可选择龙胆草、黄芩、车前子等。同时需避免进食辛辣油腻食物,防止湿热加重。
2.脾虚湿蕴证
常见于慢性湿疹患者,因脾虚运化失常导致湿邪停滞,皮损多为暗红斑片、表面脱屑,伴腹胀便溏。治疗采用健脾祛湿法,方剂如除湿胃苓汤,常用药物包括白术、茯苓、陈皮等,可配合山药、薏苡仁等药食同源之品调理脾胃。
3.血虚风燥证
多由病程迁延、阴血耗伤引起,表现为皮肤干燥肥厚、苔藓样变,夜间瘙痒明显。治疗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为主,方剂可选当归饮子,药物如当归、熟地黄、防风等,外涂润肤膏可缓解皮肤干燥。
4.外用药物治疗
急性期渗出明显时,可用马齿苋、黄柏等中药煎汤冷湿敷;慢性期皮肤增厚者可选用青黛膏、黄连膏等外涂,但出现皮肤破溃时应暂停使用。
湿疹患者日常需避免搔抓刺激皮肤,穿着透气棉质衣物,饮食宜清淡。治疗期间应定期复诊调整方药,不可自行增减药材或剂量。若出现皮肤感染、渗液增多等情况,应及时到正规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