蛀牙的发生通常与细菌感染、饮食因素、口腔卫生不良、牙齿结构异常等多种原因有关。当牙齿表面长期存在致病因素时,容易导致牙体硬组织破坏,形成龋洞。
1.细菌感染
口腔中的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等致病菌会附着在牙齿表面,分解食物残渣中的糖分并产酸。这些酸性物质可逐渐腐蚀牙釉质和牙本质,造成矿物质流失,最终形成蛀牙。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引发牙髓炎或根尖周炎。
2.饮食因素
频繁摄入高糖、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如糖果、糕点)会增加细菌代谢产酸的机会。酸性环境持续存在会加速牙齿脱矿,尤其儿童夜间喝奶后未清洁口腔更易发生奶瓶龋。
3.口腔卫生不良
刷牙不或未使用牙线清洁牙缝,会导致牙菌斑在牙齿表面堆积。牙菌斑中的微生物群落会持续释放酸性代谢产物,破坏牙齿结构。长期牙结石堆积还会刺激牙龈,加重口腔环境恶化。
4.牙齿结构异常
牙釉质发育不全、牙列拥挤或窝沟过深等先天因素,容易使食物残渣滞留并滋生细菌。这些薄弱部位更难以通过日常清洁处理,从而成为蛀牙的高发区域。
预防蛀牙需坚持早晚刷牙、使用含氟牙膏,并定期进行口腔检查。若已出现牙齿变色、敏感或龋洞,建议尽早就诊,通过补牙、嵌体修复或根管治疗等方式阻止病变进展。日常应减少含糖零食摄入,餐后及时漱口,维护口腔微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