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结石是胆道系统内形成的固体结晶团块,主要包括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这类结石主要由胆汁中的胆固醇、胆色素或钙盐等成分异常沉积形成,可能引发胆道梗阻、感染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1、形成原因
胆道结石的形成与胆汁成分失衡密切相关。长期高胆固醇饮食会使胆汁中胆固醇浓度过高,超过胆汁酸和磷脂的溶解能力,逐渐析出形成结晶。胆道感染时,大肠杆菌等病原体产生的β-葡萄糖醛酸酶可分解结合胆红素,导致胆色素沉积。此外,胆囊收缩功能减弱会使胆汁淤积,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也会增加结石风险。
2、常见症状
典型表现为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常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发作,疼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结石堵塞胆总管时会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小便颜色加深如浓茶样,大便颜色变浅。部分患者伴随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道症状,严重感染时可出现寒战高热。
3、并发症风险
结石嵌顿可能引发急性胆管炎,出现雷诺五联征(腹痛、寒战高热、黄疸、休克、神经精神症状)。胆总管下端结石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胰酶异常激活会导致剧烈腹痛和器官损伤。长期慢性刺激可能增加胆道恶性肿瘤发生风险。
4、诊断与治疗
超声检查是首选诊断方法,CT、MRCP可清晰显示结石位置和胆道解剖。药物治疗常用熊去氧胆酸胶囊促进胆固醇结石溶解,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控制感染。手术治疗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取石术,复杂病例可能需开腹手术。
出现疑似胆道结石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确诊后需根据结石位置和病情选择治疗方案。日常生活中建议保持规律饮食,避免长期高脂高热量饮食,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有胆结石病史者应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避免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