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高血压中医辨证

江龙 心血管内科 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包括肝阳上亢证、痰湿中阻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以及阴阳两虚证等类型。中医认为高血压多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年老体虚等因素相关,需结合具体证型调理。

1、肝阳上亢证

多因情志不遂导致肝郁化火,或素体阳亢使肝阳上扰清窍。临床可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等症状,舌质红而苔黄,脉弦数有力。治疗宜平肝潜阳,可选用天麻钩藤颗粒加减,常用中药包括天麻、钩藤、石决明等。

2、痰湿中阻证

常因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痰湿内生上蒙清阳。症见头重昏蒙如裹、胸闷脘痞、呕恶痰涎,舌苔白腻,脉弦滑。治宜化痰祛湿,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泽泻、茯苓等利水渗湿药物。

3、肝肾阴虚证

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因肾阴亏虚不能涵养肝木,导致虚阳上亢。表现为眩晕头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健忘,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为滋阴潜阳,可选用杞菊地黄丸或镇肝熄风汤,常用枸杞子、熟地黄、龟甲等滋补肾阴。

4、瘀血阻络证

病程较长者气血运行不畅,形成脉络瘀阻。临床可见头痛如刺、位置固定、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治疗需活血化瘀通络,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常用丹参、川芎、桃仁等活血药物。

5、阴阳两虚证

久病耗伤正气,出现阴阳俱损。症见头晕心悸、畏寒肢冷、夜尿频多,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治宜滋阴助阳,方用金匮肾气丸配合杜仲、桑寄生等温补肝肾之品。

高血压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压,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宜低盐低脂,限制烟酒摄入。中药治疗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根据体质变化动态调整方药,不可自行滥用偏方。若出现剧烈头痛、视物模糊等急症表现,应立即就医。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