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热病是由黄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临床以发热、黄疸、出血等为主要表现。该病属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在非洲、南美洲等热带地区流行。
1、病原体及传播途径
黄热病毒属于黄病毒科,主要通过埃及伊蚊、非洲伊蚊等蚊虫叮咬传播。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侵犯肝脏、脾脏、肾脏等器官,导致细胞损伤和出血倾向。
2、临床表现
潜伏期通常为3-6天,典型病程分为感染期、缓解期和中毒期。感染期表现为突发高热、头痛、肌痛;缓解期症状暂时减轻;中毒期可出现黄疸、蛋白尿、消化道出血及多器官衰竭,约20%-50%的重症患者可能死亡。
3、诊断方法
结合流行病学史(疫区旅行或蚊虫叮咬史)、典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血清学检测可发现特异性IgM抗体,核酸检测能直接检测病毒RNA,血常规常显示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降低。
4、治疗原则
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包括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输注血浆纠正凝血障碍,使用镇痛解热药物控制症状。重症患者需进入重症监护室进行器官功能支持。
5、预防措施
接种黄热减毒活疫苗是最有效预防手段,接种后10天可产生终身免疫。前往疫区前需提前10天完成接种并携带国际疫苗接种证书。防蚊措施包括使用驱蚊剂、蚊帐,消除蚊虫孳生环境。
出现发热、黄疸等症状且有疫区接触史者,应立即到传染病专科医院隔离治疗。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流行地区居民及旅行者定期接种疫苗,出入境检疫部门对来自疫区人员实施健康监测。疾病急性期患者血液具有传染性,需严格实施生物安全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