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胃黏膜脱垂是什么意思

胡佳 中医消化科 副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胃黏膜脱垂是指胃内壁黏膜层在胃蠕动过程中发生异常松弛或移位,进而脱入邻近器官的一种病理现象。该情况多与胃部炎症、胃动力紊乱等因素有关,可能引发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需结合胃镜等检查明确诊断。

1.发生机制

胃黏膜脱垂主要由于胃黏膜下层组织松弛,导致黏膜层在胃壁肌肉收缩时无法正常贴合,从而向幽门或食管方向滑动。这种情况常见于长期慢性胃炎患者,炎症反复刺激使得黏膜弹性减弱,更容易在胃内压力变化时发生移位。

2.常见症状

典型表现包括进食后加重的上腹部胀痛,可能伴随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呕吐物中可见血丝。当脱垂黏膜阻塞幽门时,会出现间歇性胃排空障碍,引发饭后饱胀感。约30%患者可能同时存在消化道出血,大便隐血试验呈阳性。

3.可能诱因

长期胃食管反流、胃溃疡等疾病易造成黏膜损伤,增加脱垂风险。胃部手术史或先天胃结构异常者发病率较高。此外,暴饮暴食、过量饮酒等不良饮食习惯会加剧胃黏膜负担,统计显示有烟酒嗜好者患病率较常人高出2-3倍。

日常应注意细嚼慢咽,避免进食过烫或刺激性食物。若反复出现餐后腹痛、呕吐等症状,建议及时进行胃镜检查。确诊后需遵医嘱采用黏膜保护剂、抑酸药物等规范治疗,严重者可能需要内镜下复位或手术治疗。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