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可能包括皮肤出血点、黏膜出血、异常出血、月经量增多以及乏力、头晕等伴随症状。具体表现因个体差异及病情严重程度有所不同,需结合临床检查明确。
1.皮肤和黏膜出血
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皮肤出现针尖大小的红色或紫色瘀点,常见于四肢。紫癜表现为稍大的皮下出血斑块。黏膜出血可表现为牙龈渗血、鼻腔出血或口腔血疱,轻微碰撞或无明显诱因即可发生。
2.异常出血倾向
患者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或便中带血。泌尿系统受累时可出现血尿。严重者可能出现自发性颅内出血,伴随头痛、意识模糊等危急症状,但发生率相对较低。
3.伴随症状
长期或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可能引发贫血,导致面色苍白、乏力、活动后心悸。部分患者因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可能合并感染,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少数病例可见脾脏轻度肿大。
若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及时就诊血液科,完善血常规检查、凝血功能及骨髓穿刺等检查。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减少硬质食物摄入以防口腔黏膜损伤,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需根据病因制定方案,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可遵医嘱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