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异常、长期饮食刺激等因素有关,治疗通常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定期随访等。具体病因需结合个体情况综合判断,建议患者尽早就医明确诊断。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最常见的病因之一。该细菌可长期定植于胃黏膜,引发炎症反应并损伤胃腺体,导致胃黏膜萎缩。患者可能伴随上腹痛、反酸等症状。治疗需遵医嘱进行根除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奥美拉唑等。
2、自身免疫因素
部分患者体内存在针对胃壁细胞的自身抗体,导致胃酸分泌减少和腺体萎缩。这类患者常合并维生素B12缺乏,可能出现贫血、乏力等表现。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维生素B12制剂,并定期监测血常规。
3、长期刺激因素
长期食用腌制食物、过量饮酒或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因素可反复损伤胃黏膜。这些刺激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功能,逐渐发展为慢性萎缩性改变。治疗需调整饮食习惯,同时可遵医嘱使用硫糖铝、替普瑞酮等胃黏膜保护剂。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1、一般治疗
建议规律饮食,避免高盐、辛辣食物,戒烟戒酒。少食多餐有助于减轻胃负担,同时需停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
2、药物治疗
根除幽门螺杆菌多采用四联疗法,包括两种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和铋剂。伴有消化不良者可短期使用多潘立酮等促胃动力药。
3、定期随访
中重度萎缩伴肠化生患者需每1-2年进行胃镜复查。癌前病变者可在内镜下实施黏膜切除术,预防癌变发生。
日常应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焦虑。若出现明显消瘦、持续上腹痛或黑便等症状,应及时就诊消化内科。治疗方案需根据胃镜病理结果制定,患者不可自行滥用抑酸药或抗生素,以免掩盖病情或加重黏膜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