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的分期标准通常根据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脏损伤程度分为5期,用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指导治疗。分期标准主要依据国际通用的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指南制定。
1.1期:此阶段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或轻度升高(≥90ml/(min·1.73m²)),但存在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的客观证据,如尿检异常、影像学改变或病理损伤。
2.2期:肾小球滤过率轻度下降(60-89ml/(min·1.73m²)),伴有持续肾脏损伤标志。此期可能出现夜尿增多、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需通过控制血压、血糖及低蛋白饮食延缓进展,并筛查心血管并发症风险。
3.3期:分为3a期(45-59ml/(min·1.73m²))和3b期(30-44ml/(min·1.73m²))。此阶段肾功能显著下降,可能出现贫血、骨代谢异常、水肿等症状。
4.4期:肾小球滤过率严重下降(15-29ml/(min·1.73m²)),出现明显尿毒症症状如恶心、皮肤瘙痒、呼吸困难等。
5.5期:终末期肾病(GFR<15ml/(min·1.73m²)),需依赖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
慢性肾脏病患者应根据分期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建议每3-6个月复查肾功能、尿常规及电解质。出现血压波动、尿量减少或水肿加重时,应及时至肾内科就诊调整治疗方案,延缓疾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