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炎症性疾病,通常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或药物损伤等因素有关。该病可导致心肌细胞坏死、心脏功能异常,严重时可能引发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
心肌炎最常见的病因是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病毒直接侵袭心肌细胞或通过免疫反应间接损伤心肌。此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反应(如某些抗生素)以及毒素也可能诱发心肌炎。
患者早期可能出现乏力、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随发热、肌肉酸痛等病毒感染表现。重症心肌炎可导致急性心力衰竭,表现为下肢水肿、端坐呼吸,甚至晕厥或猝死。儿童患者可能出现面色苍白、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
诊断需结合心电图、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升高)、心脏超声检查(心室运动异常)和心脏磁共振成像。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抗病毒治疗(如干扰素)、免疫调节(如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对于心律失常患者,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心力衰竭者需使用利尿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重症病例可能需要机械循环支持或心脏移植。
日常应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急性期需严格卧床休息。若出现持续胸痛、呼吸困难或晕厥,应立即就医。所有治疗应在心血管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调整药物或中断治疗,以免加重心肌损伤。恢复期患者需定期复查心功能,逐步恢复日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