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对身体一般具有促进血液再生、降低血液粘稠度、筛查潜在疾病、调节心理健康、储存医疗资源等功效和作用。献血属于公益行为,适量献血不会影响健康,但需符合相关条件。
1、促进血液再生
献血后人体内的血细胞数量会暂时减少,这会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加速生成新鲜血液。正常红细胞的寿命约为120天,定期献血有助于促进血液新陈代谢,维持血液系统的动态平衡。
2、降低血液粘稠度
献血能够直接减少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从而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对于血脂偏高或血容量过多的人群,适当献血有助于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3、筛查潜在疾病
献血前需进行严格的血液检测,包括血型、血红蛋白、转氨酶、乙肝、梅毒等项目。若发现血液指标异常,可及时提醒献血者就医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贫血、肝炎等潜在健康问题。
4、调节心理健康
参与无偿献血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自我价值认同,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研究表明,献血后人体内内啡肽分泌增加,可产生愉悦感,对心理健康有正向调节作用。
5、储存医疗资源
献血能补充血库储备,为临床手术、创伤急救、血液病治疗提供保障。由于血液无法人工合成,健康人群定期献血可建立血液资源良性循环,关键时刻能挽救他人生命。
献血需选择正规的采血机构,献血前应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空腹。献血后需按压针眼10分钟,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感冒、月经期或近期服用药物者应暂缓献血,患有传染性疾病或严重慢性病患者不宜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