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会失去嗅觉,这种症状在医学上称为嗅觉丧失,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例如感冒、鼻腔疾病或神经损伤等。嗅觉丧失可能是暂时性的,也可能是永久性的,具体需根据病因判断。
嗅觉功能受损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如普通感冒或流感。鼻腔黏膜因炎症充血肿胀时,会阻碍气味分子到达嗅觉感受器,此时患者可能同时伴有鼻塞、流涕等症状。这类情况通常在感染消退后1-2周内自行恢复。
鼻腔结构异常也是常见诱因,慢性鼻炎、鼻窦炎或鼻息肉等疾病可能导致长期嗅觉减退。这类患者往往伴有持续性鼻塞、脓涕或头痛,通过鼻内镜检查和CT扫描可明确病变情况。若鼻腔存在占位性病变,手术切除后嗅觉可能部分恢复。
神经系统损伤引发的嗅觉障碍较为复杂,常见于颅脑外伤、帕金森病或阿尔茨海默病。当嗅神经、嗅球或中枢神经传导通路受损时,患者可能出现渐进性或突发性嗅觉丧失,这类情况恢复可能性较低,需通过MRI等影像学检查定位损伤部位。
若出现持续1个月以上的嗅觉异常,特别是伴有头痛、视力改变或神经系统症状时,建议尽早就诊耳鼻喉科或神经科。日常需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保持鼻腔湿润,但切勿自行使用鼻用减充血剂,以免加重黏膜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