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因脑部血液供应突然中断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的疾病,属于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类型。其发生与血管阻塞、血栓形成或栓塞等因素密切相关,可引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需紧急医疗干预以降低致残及死亡风险。
1、定义及发病机制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主干或分支发生堵塞,导致该血管供血区域的脑细胞因缺氧、缺血而发生坏死。常见机制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心源性栓子脱落阻塞脑血管,以及小血管病变等。血流中断后,脑组织代谢紊乱,神经元在数分钟内即可出现不可逆损伤。
2、典型症状
患者常突发偏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不清、口角歪斜、视力障碍、行走不稳等症状。若累及大脑关键区域(如脑干),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吞咽困难甚至呼吸衰竭。症状通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高峰,需通过NIHSS评分评估严重程度。
3、主要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是首要病因,尤其见于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等大血管;心源性栓塞(如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栓脱落)约占20%-30%;小动脉闭塞多见于长期高血压导致的血管玻璃样变性。此外,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可加速病变进程。
4、临床治疗措施
发病4.5小时内可静脉溶栓(如阿替普酶),超过时间窗或大血管闭塞者可行血管内取栓术。急性期后需长期口服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同时需控制血压、血糖,康复期结合肢体功能训练及语言治疗以改善预后。
5、预防策略
一级预防包括定期筛查高血压、房颤等基础疾病,高危人群需规律服用抗凝药(如华法林)。二级预防强调生活方式干预,如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对于颈动脉狭窄超过70%的患者,可考虑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支架植入术降低复发风险。
患者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争取在黄金时间窗内接受再灌注治疗。治疗后需定期复查颈动脉超声、头颅MRI等,监测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通过多学科协作管理降低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