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反应性依恋障碍症状表现及治疗体会

李侃 精神科 主任医师

江西省精神病医院 三甲

反应性依恋障碍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主要表现为社交关系异常和情感调节困难。其症状表现包括社交退缩、情绪不稳定等,治疗通常以心理治疗、家庭干预为主,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和日常护理。

1、症状表现

反应性依恋障碍的核心症状是依恋行为异常。婴幼儿期可能表现为对照顾者的回避或矛盾反应,如拒绝拥抱、眼神交流减少。儿童期可能出现过度讨好陌生人却对主要照顾者冷漠,或情绪调节困难,如易激惹、攻击行为。部分患儿可能伴随发育迟缓,如语言能力落后。症状常因照料环境不稳定或情感忽视而加重。

2、心理治疗

游戏治疗是主要干预手段,通过沙盘、角色扮演等非语言方式帮助患儿表达情感。治疗师需长期稳定陪伴,逐步建立信任关系。针对学龄儿童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纠正其扭曲的人际认知模式。治疗频率通常为每周1-2次,持续数月以上,需家长共同参与治疗过程。

3、家庭干预

改善照料质量是治疗关键。通过家长教育指导正确回应儿童需求,建立规律的日常生活节奏。治疗团队会帮助主要照顾者提高情绪觉察能力,例如识别儿童细微的情感信号并恰当回应。必要时调整抚养环境,确保儿童获得持续稳定的情感支持。

4、药物治疗

药物并非直接治疗本病,但可处理共患疾病。针对合并的焦虑症状可使用舍曲林等抗抑郁药。用药需严格评估风险收益,通常作为辅助治疗手段,配合行为干预措施。

5、日常护理

营造安全稳定的家庭环境至关重要。照料者需保持情绪稳定,避免频繁更换抚养人。建立固定的生活作息,通过重复的日常互动增强儿童安全感。建议进行适度的身体接触训练,如规律性的抚触按摩,但需尊重患儿接受程度逐步推进。

发现相关症状应及时至儿童精神科就诊评估。治疗过程中家长需保持耐心,配合治疗师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避免自行使用镇静类药物,定期复诊调整治疗计划。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因素,社会工作者介入可能帮助改善家庭照护条件。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