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炎是一种以髋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通常伴随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可能与关节劳损、代谢异常、创伤等因素相关。
1、病因
髋关节炎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长期关节劳损或过度使用可加速软骨磨损,导致关节退化。此外,代谢异常如肥胖会增加关节负荷,促进炎症反应。创伤性损伤如骨折或脱位可能破坏关节结构,诱发继发性关节炎。遗传因素也可能影响软骨代谢,增加患病风险。
2、症状
患者常表现为髋部深在性疼痛,初期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晨僵、关节肿胀,严重时出现跛行或关节活动范围缩小。部分患者会因关节腔积液出现局部皮温升高,晚期可能出现肌肉萎缩。
3、诊断
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X线可见关节间隙变窄、骨赘形成等特征性改变。MRI能更早发现软骨损伤和骨髓水肿。关节液分析可排除感染性或晶体性关节炎,血液检查有助于鉴别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全身性疾病。
4、治疗
治疗需根据病情分期制定方案。早期可遵医嘱使用塞来昔布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配合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润滑关节。物理治疗包括热疗、超声波等改善局部循环。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关节清理术,终末期患者可能需要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5、预防
控制体重可减轻关节负荷,建议BMI保持在18.5-23.9kg/m²。规律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有助于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避免长时间爬山、爬楼梯等加重关节磨损的活动,注意关节保暖,特别是寒冷季节需加强防护。
出现持续性髋关节疼痛或活动障碍应及时到骨科就诊,通过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可获得症状缓解。日常应注意保持正确姿势,使用手杖等辅助器具减轻患肢负重,同时遵医嘱进行关节功能锻炼,维持关节活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