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感染可能与免疫力低下、长期使用抗生素、潮湿环境、接触感染源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有关。具体原因需结合个体情况分析,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免疫力低下
当人体免疫功能受损时,如艾滋病、肿瘤化疗或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机体对霉菌的防御能力下降。此时皮肤黏膜屏障受损,呼吸道、消化道等部位的霉菌可能侵入组织引发感染,常伴随反复发热、乏力等症状。
2、长期使用抗生素
广谱抗生素过度使用会破坏正常菌群平衡,导致念珠菌等条件致病性霉菌过度增殖。例如长期口服头孢类、喹诺酮类抗生素后,可能出现口腔白斑(鹅口疮)或阴道豆腐渣样分泌物等典型症状。
3、潮湿环境
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环境,或衣物、鞋袜透气性差,易使皮肤浸渍软化。这种环境有利于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皮肤癣菌滋生,常见于足癣(脚气)、股癣等疾病,表现为环形红斑伴脱屑。
4、接触感染源
直接接触霉变物质、污染的土壤或动物,可能感染曲霉菌、隐球菌等致病性较强的霉菌。例如从事农业劳作时吸入含曲霉孢子的粉尘,可能引起咳嗽、胸痛等肺部感染症状。
5、糖尿病等慢性病
血糖控制不佳时,皮肤和黏膜的糖分含量增高,为念珠菌等霉菌提供营养来源。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外阴瘙痒、甲沟红肿等感染,且感染程度常比普通人更严重。
日常需保持环境干燥通风,避免滥用抗生素,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糖。若出现持续皮肤脱屑、异常分泌物或发热等症状,需及时进行真菌镜检、培养等检查,确诊后可遵医嘱使用氟康唑胶囊、伊曲康唑胶囊、制霉菌素片等抗真菌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