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因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的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现象,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根据病因可分为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三种类型,具体表现与处理方式存在差异。
1、生理性黄疸
这是最常见的类型,与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胆红素代谢能力不足有关。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7-10天消退。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水平不超过220.6μmol/L,早产儿不超过256.5μmol/L。此类黄疸无需特殊治疗,加强喂养促进排泄即可。
2、母乳性黄疸
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早发型与母乳摄入不足导致肠肝循环增加有关,迟发型可能因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影响胆红素代谢所致。通常胆红素水平在15-20mg/dl之间,暂停母乳喂养3天后黄疸可减轻,确诊后仍可继续哺乳。
3、病理性黄疸
由ABO溶血、感染、胆道闭锁等病理因素引发。特点为出现时间早(24小时内)、进展快(每日上升>5mg/dl)、程度重(足月儿>12.9mg/dl,早产儿>15mg/dl)或持续不退。需进行血型检测、肝功能检查等明确病因,并及时采取光疗、换血等干预措施。
日常护理中应注意观察黄疸变化情况,保证充足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若发现黄疸出现时间过早、进展迅速或伴有嗜睡、拒奶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评估。治疗方案需由医生根据黄疸类型及严重程度制定,家长切勿自行用药或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