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常见原因包括免疫力下降、年龄增长、慢性疾病或药物影响、疲劳等。初次感染该病毒通常表现为水痘,痊愈后病毒潜伏于神经节,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再次活跃引发症状。
1、免疫力下降
当人体因长期熬夜、营养不良或存在基础疾病导致免疫功能受损时,病毒可能从神经节中重新激活并沿神经扩散。此时皮肤可出现簇集性水疱,常伴有灼痛或刺痛感。治疗可遵医嘱使用阿昔洛韦片、泛昔洛韦胶囊等抗病毒药物,并配合甲钴胺片营养神经。
2、年龄增长
50岁以上人群因免疫功能自然衰退,病毒再激活风险显著增加。这类患者皮疹多分布于胸背部,可能遗留神经痛。除抗病毒治疗外,疼痛剧烈时可用加巴喷丁胶囊、普瑞巴林胶囊调节神经痛,必要时联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止痛。
3、慢性疾病或药物影响
恶性肿瘤、艾滋病患者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其免疫系统难以抑制病毒复制。这类患者可能出现播散性带状疱疹,需静脉注射更昔洛韦等强效抗病毒药物,同时调整原发病治疗方案。
4、疲劳
精神压力过大、长期过度劳累会通过神经内分泌机制降低细胞免疫功能,成为病毒复发的诱因。保持规律作息、适度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急性期可配合红光照射等物理治疗促进皮损修复。
出现带状疱疹应及时到皮肤科就诊,早期规范治疗可缩短病程并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治疗期间应保持皮疹清洁干燥,避免抓挠导致继发感染。伴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需严格监测血糖,免疫力低下人群可考虑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进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