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进行针灸治疗时,常用的穴位包括听宫、翳风、中渚、太溪、风池等。选择穴位需根据个体情况辨证施治,建议由专业中医师操作。
1、听宫
听宫穴位于耳屏正前方,张口时出现的凹陷处。该穴属于手太阳小肠经,具有通络聪耳的功效,针灸此穴可通过调节耳部气血循环改善耳鸣症状,常与翳风穴配合使用。
2、翳风
翳风穴在耳垂后方,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作为手少阳三焦经穴位,针灸此处可疏风通络、开窍益聪,适用于风邪侵袭或肝胆火盛引起的耳鸣,临床多采用平补平泻手法。
3、中渚
中渚穴位于手背第4、5掌骨间凹陷处。此穴为三焦经输穴,擅长清利耳窍,对突发性耳鸣伴有听力下降者效果显著,常配合局部穴位进行远端取穴治疗。
4、太溪
太溪穴在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作为足少阴肾经原穴,具有滋肾填精的作用,适用于肾精亏虚导致的慢性耳鸣,多采用补法刺激以固本培元。
5、风池
风池穴在枕骨下两侧,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该穴属足少阳胆经,可平肝熄风、通利官窍,对肝阳上亢型耳鸣伴有头晕症状者效果较好。
针灸治疗需根据耳鸣虚实辨证选穴,实证多取手足少阳经穴,虚证常选足少阴经穴。治疗过程中应配合耳部电针、艾灸等疗法,并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若耳鸣持续加重或伴有听力骤降,应及时到耳鼻喉科进行听力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