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是否有高血压通常需要通过规范的血压测量,并结合临床症状和医学检查综合评估。血压测量是诊断高血压的主要依据,同时需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血压升高的因素。
血压测量是最直接的判断方法。家庭自测血压或诊室测量时,非同日三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可提示高血压。测量前需静坐5分钟,避免吸烟、饮咖啡或剧烈运动。若初次测量数值偏高,需多次复查确认。
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排除“白大衣高血压”或“隐匿性高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可记录日常活动及睡眠时的血压变化,若平均收缩压≥130mmHg或舒张压≥80mmHg,则支持高血压诊断。该方法能更客观反映真实血压水平。
症状评估可作为辅助依据。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痛、眩晕、心悸等症状,但多数高血压早期无明显表现。若伴随视力模糊、胸痛等症状,提示可能存在靶器官损害,需进一步检查心电图、肾功能等。
危险因素评估有助于综合判断。年龄增长、家族史、高盐饮食、肥胖、缺乏运动等因素均可增加患病风险。对于高危人群,即使单次血压测量值在正常高值(130-139/85-89mmHg),也建议加强监测。
建议35岁以上人群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高血压患者需规律监测并记录。若发现血压异常或伴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到心血管内科就诊,通过规范检查明确诊断。日常生活中应保持低盐饮食、适度运动,避免情绪波动影响血压测量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