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饮食调理、适度运动、药物治疗、血压监测以及手术治疗等。患者需根据具体病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综合管理。
1、饮食调理
日常需减少钠盐摄入,每日食盐量控制在5g以内,避免腌制食品。增加新鲜蔬果和全谷物摄入,限制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和油炸食品。适量补充含钾、钙、镁的食物,如香蕉、牛奶和坚果,有助于改善血管功能。
2、适度运动
建议每周进行5-7次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自行车或游泳,每次持续30-50分钟。肥胖者需通过饮食控制结合运动将体重指数(BMI)维持在24以下,腰围男性不超过90cm、女性不超过85cm。运动强度以心率达到(170-年龄)次/分为宜。
3、药物治疗
对于2级及以上高血压或伴有靶器官损害的患者,需遵医嘱使用降压药物。常用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控释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培哚普利)、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氯沙坦)、利尿剂(如氢氯噻嗪)以及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联合用药方案需根据个体情况制定。
4、血压监测
患者应每日早晚各测量1次血压,测量前静坐5分钟,避免运动、吸烟或饮用咖啡。推荐使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记录数值供复诊参考。初期调整治疗方案时,建议每周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5、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难治性高血压或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可考虑介入治疗。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适用于顽固性高血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则用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继发因素。术后仍需持续监测血压变化。
高血压患者需长期坚持规范治疗,定期复查血脂、血糖和肾功能等指标。避免自行增减药物剂量,若出现头痛、视物模糊或胸闷等异常症状,应立即就医。建议每3-6个月进行颈动脉超声、心脏彩超等靶器官评估,及时调整防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