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下段的正常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替代的一种病理状态。该病变通常与胃食管反流病相关,属于癌前病变,可能增加食管腺癌的风险,需定期内镜监测。
Barrett食管的发生主要与长期胃食管反流有关。胃酸和胆汁等反流物质持续刺激食管黏膜,导致黏膜适应性改变,形成具有抗酸能力的柱状上皮。这种化生过程是机体对慢性损伤的修复反应,但可能伴随细胞异型增生。肥胖、吸烟及年龄增长等因素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典型症状包括胸骨后烧灼感、反酸、吞咽疼痛等胃食管反流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吞咽困难或上腹部不适。诊断需依赖胃镜检查,镜下可见食管下段橘红色黏膜上移,确诊需病理活检证实存在杯状细胞的肠上皮化生。新型诊断技术如染色内镜可提高肠化生的检出率。
治疗主要针对基础胃食管反流病,常用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以及促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重度异型增生患者可接受内镜下射频消融或黏膜切除术。所有患者需定期复查胃镜,监测病理变化,建议间隔时间根据异型增生程度定为6个月至3年。
日常需保持床头抬高15-20厘米睡眠,避免高脂饮食和睡前3小时进食。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在BMI<25kg/m²。若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或体重减轻,应立即复查胃镜排除癌变可能。治疗用药需严格遵循消化科医师指导,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