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微厌氧的螺旋形细菌,主要寄生在人体胃黏膜表面,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密切相关。其感染具有隐蔽性,多数感染者无明显症状,但可能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1、生物学特性与生存环境
幽门螺杆菌呈螺旋状,具有2-6根鞭毛结构,能够穿透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层并定植。其通过分泌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局部微碱性环境,从而在强酸性胃液中存活。这种独特的生存能力使其成为目前所知唯一能在胃内长期存活的致病菌。
2、传播途径与感染特点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和口-口途径传播,常见于共用餐具、接吻或母婴喂养等密切接触行为。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感染率可高达70%-80%。该菌具有家族聚集性感染特征,感染者胃液和唾液中均可检出活菌,增加了家庭内部传播风险。
3、相关疾病与健康影响
长期感染可导致胃黏膜持续炎症反应,破坏胃黏膜屏障功能。约15%-20%感染者会发展为消化性溃疡,1%-3%可能进展为胃癌。其产生的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和空泡毒素(VacA)可直接损伤上皮细胞,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I类致癌原。临床常用碳13/14呼气试验、胃镜活检等方法检测,治疗多采用含铋剂的四联疗法。
日常应注意分餐制、餐具消毒等预防措施。确诊感染者应及时进行规范化治疗,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避免耐药菌株产生。治疗后需复查确认根除情况,同时建议家庭成员进行同步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