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的中医辨证论治需根据患者具体证型进行针对性治疗,常见证型包括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湿中阻、肾精不足、瘀血阻络等。治疗时需结合症状特点,采用不同的方药或针灸等方法。
1、肝阳上亢
患者多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目胀痛、急躁易怒,常因情绪波动诱发或加重。治疗以平肝潜阳、滋养肝肾为主,可选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常用药物包括天麻、钩藤、石决明等。若伴有目赤口苦,可加用菊花、夏枯草等清肝泻火。
2、气血亏虚
症见眩晕动则加剧、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多由久病体虚或失血导致。治疗需补益气血、健脾养心,方选归脾汤或八珍汤,常用黄芪、党参、白术、当归等药物。若伴有心悸失眠,可配伍酸枣仁、远志等安神之品。
3、痰湿中阻
表现为头重如裹、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舌苔白腻。治宜燥湿化痰、健脾和胃,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药物组成为半夏、白术、天麻、陈皮等。若痰郁化热出现口苦苔黄,可加黄芩、竹茹清热化痰。
4、肾精不足
多见眩晕日久、腰膝酸软、健忘耳鸣,偏阴虚者伴五心烦热,偏阳虚者见畏寒肢冷。阴虚者用左归丸滋养肾阴,阳虚者用右归丸温补肾阳,常配伍龟甲胶、鹿角胶等血肉有情之品。
5、瘀血阻窍
症见眩晕头痛、失眠健忘、舌质紫暗,常见于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者。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窍活络为主,方选通窍活血汤加减,常用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等药物,可配合麝香增强通窍之力。
眩晕症患者需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突然起立或头部剧烈运动。饮食宜清淡,痰湿证者忌食肥甘厚味,气血虚者适当增加营养摄入。针灸治疗可选取百会、风池、内关等穴位辅助改善症状。具体用药需经中医师四诊合参后确定,不可自行盲目选用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