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上的穴位较多,常见的有涌泉穴、太冲穴、隐白穴、昆仑穴、太白穴等,不同穴位的位置及功效有所区别。这些穴位多属于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循行部位,通过刺激穴位可调节对应脏腑功能。
1、涌泉穴
位于足底第2、3趾趾缝与足跟连线的前1/3凹陷处,是肾经的首穴。刺激该穴位可缓解头痛、头晕、失眠等症状,中医认为其具有引火归元、滋阴益肾的作用。日常可通过按压或艾灸等方式进行保健。
2、太冲穴
位于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属肝经原穴。常用于调理肝气郁结引起的胁痛、月经不调,具有疏肝理气、平肝熄风的功效。按摩时可用拇指指腹向足趾方向推按。
3、隐白穴
在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开0.1寸处,为脾经井穴。主要用于治疗崩漏、便血等出血性疾病,以及腹胀、食欲不振等脾胃问题。传统医学认为其可健脾统血,常采用艾灸或点刺放血疗法。
4、昆仑穴
位于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属于膀胱经。该穴常用于缓解头痛、项强、腰痛等经络循行部位的疼痛,配合承山穴可增强舒筋活络的效果。孕妇禁用此穴。
5、太白穴
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小头后下方赤白肉际处,为脾经输穴。主治脾胃虚弱导致的胃痛、腹胀、泄泻,具有健脾化湿的功效。刺激时可用拇指垂直按压至有酸胀感。
进行穴位按摩或针灸前,建议先由中医师辨证取穴。操作时注意力度适中,避免皮肤破损。若存在足部外伤、感染或严重静脉曲张,不宜局部施治。日常可通过温水泡脚促进气血运行,但糖尿病或感觉异常者需控制水温防止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