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压伤通常是由于身体局部受到外部压力导致组织损伤,可能是重物压迫、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原因引起的,严重时可引发挤压综合征。若出现挤压伤应及时就医处理,避免病情加重。
1、重物压迫
当肢体或躯干被重物长时间压迫时,局部肌肉、神经和血管可能因缺血缺氧发生损伤。例如工地塌方或重物坠落事故中,受压部位会出现肿胀、疼痛,并可能伴随皮肤破损。此类情况需尽快解除压力,必要时需手术清除坏死组织,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头孢克肟分散片等药物缓解症状。
2、交通事故
车辆碰撞或碾压可能导致胸腹部或四肢挤压伤,造成骨折、内脏破裂或大血管损伤。例如肋骨骨折可能刺破肺部,出现呼吸困难;腹腔脏器受损可能引发内出血。需通过CT检查明确损伤程度,并使用氨甲环酸注射液止血,严重时需紧急手术修复。
3、自然灾害
地震、塌方等灾害中,肢体可能被建筑物碎块持续压迫超过4小时,导致横纹肌溶解,肌红蛋白释放堵塞肾小管,进而引发急性肾损伤。此类患者需大量补液并碱化尿液,可使用甘露醇注射液促进排泄,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发生挤压伤后需立即脱离压力源,并观察有无意识障碍、血尿或肢体麻木等症状。转运时应避免二次损伤,伤肢需适当固定。就医后需检测肌酸激酶、肾功能等指标,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治疗期间需严格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并遵循医嘱进行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