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骨切除术是一种通过外科手术部分或全部切除下颌骨的治疗方式,通常用于治疗下颌骨肿瘤、严重创伤、感染或颌骨畸形等疾病。该手术需根据病变范围和个体情况制定具体方案,术后可能影响咀嚼、语言等功能,需配合修复治疗。
1、适应症
下颌骨切除术主要适用于下颌骨恶性肿瘤,如骨肉瘤或癌变,需切除病变组织防止扩散。其次,严重下颌骨骨折或骨髓炎经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能需手术清创并切除坏死骨组织。颌骨畸形如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导致面部严重变形或功能障碍者,也可能需要截骨矫正。
2、手术方式
通常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切口多选择口内黏膜或颌下皮肤入路。医生使用骨凿、骨锯等器械截除病变骨段,术中可能配合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确认切缘是否干净。对于大范围骨缺损,可同期采用钛板固定、自体腓骨移植或人工骨材料进行修复重建,恢复颌骨连续性。
3、术后恢复
患者术后需住院观察5-7天,初期通过鼻饲管或流质饮食维持营养。2-3周后逐步过渡至软食,并进行张口训练、面部肌肉按摩等康复治疗。约6个月后进行种植牙或义齿修复以恢复咀嚼功能,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愈合情况,钛板植入者术后1年可视情况拆除。
术后需保持口腔卫生,使用含漱液预防感染。修复期应避免咀嚼坚硬食物,防止移植骨或内固定装置移位。出现局部肿胀加重、异常疼痛或发热时需及时复诊。术后需每3个月复查一次,持续监测肿瘤复发或骨愈合状态,必要时进行影像学检查评估修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