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抑制期通常出现在放化疗后的1到2周,具体时间因治疗方案和个体差异有所不同,可能持续数天至数周。该阶段主要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等血细胞水平显著降低。
1、发生时间
骨髓抑制期多在放化疗后7至14天开始,部分高强度治疗方案可能在治疗后5天左右出现。这是由于放化疗药物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抑制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增殖能力,导致外周血细胞生成减少。
2、影响因素
治疗方案强度是主要影响因素,如使用卡铂、紫杉醇等高骨髓毒性药物时,抑制期出现更早且程度更重。患者年龄和基础骨髓功能也起关键作用,老年患者或既往存在骨髓疾病者抑制期可能延长至3周以上。
3、临床表现
典型表现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⁹/L,血小板计数<50×10⁹/L。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症状。红细胞减少相对较晚,多在治疗后2-3周出现血红蛋白下降。
4、处理措施
需动态监测血常规,当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时应立即使用广谱抗生素。对于血小板<10×10⁹/L或有活动性出血者需输注血小板。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常用于促进白细胞恢复,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该阶段需特别注意预防感染,保持口腔清洁,避免磕碰损伤。若出现持续高热或出血倾向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专科处理。治疗期间应严格遵循医嘱进行血象监测和药物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