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物理降温、药物治疗、对因治疗、及时就医等。患者需根据发热程度和病因,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相应措施。
1、物理降温
发热时若体温未超过38.5℃,可用温毛巾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利用水分蒸发带走体表热量。也可使用退热贴或冰袋冷敷额头,但需注意避免冻伤皮肤。
2、药物治疗
体温超过38.5℃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常用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混悬液、阿司匹林肠溶片等,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解热作用。儿童需遵医嘱调整剂量,避免使用尼美舒利等禁忌药物。
3、对因治疗
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需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颗粒等抗生素;病毒感染可使用磷酸奥司他韦胶囊、利巴韦林片等抗病毒药物;免疫性疾病引发的发热需用甲氨蝶呤片、醋酸泼尼松片等免疫调节剂。需通过血常规等检查明确病因。
4、及时就医
若出现持续高热(39℃以上超过3天)、意识障碍、抽搐、皮疹伴出血点等症状,应立即急诊处理。孕妇、婴幼儿、老年患者及免疫缺陷人群发热时,建议尽早就医完善检查。
发热期间应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类药物,儿童不宜采用酒精擦浴。体温监测应选用校准后的电子体温计,每日测量4次并记录波动情况。用药后需观察30-60分钟再复测体温,降温幅度每小时不宜超过1℃。慢性病患者发热时应同时监测基础病相关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