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指盆底肌肉、韧带及神经受损或功能异常引发的一系列症状。这类疾病通常表现为盆腔器官位置异常或功能失调,可能影响排尿、排便及性功能。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与妊娠、分娩、年龄增长等因素密切相关。盆底结构损伤可导致尿道、膀胱、子宫等器官下垂,引发压力性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排便困难、慢性盆腔疼痛或同房不适。长期慢性咳嗽、肥胖、长期便秘等因素也会增加腹腔压力,进一步加重盆底负担。神经损伤型患者还可能伴随感觉异常或肌肉协调障碍。
建议女性产后42天进行盆底功能评估,日常生活中可通过凯格尔运动强化盆底肌。出现尿失禁、下坠感等症状时应尽早就医,通过盆底康复治疗、生物反馈训练或手术等方式干预。绝经后女性可在医生指导下局部使用雌激素改善组织弹性,但需定期复查评估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