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免疫性贫血是一种由于免疫系统异常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的血液疾病,属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范畴。该病主要表现为红细胞被自身抗体或补体错误识别并攻击,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和贫血。
溶血性免疫性贫血的发生与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当机体免疫系统产生针对红细胞的自身抗体时,这些抗体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会激活补体系统,导致红细胞在血管内或脾脏中被过早破坏。常见诱因包括病毒感染(如EB病毒)、药物反应(如青霉素类)、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或淋巴系统肿瘤。患者可能出现乏力、皮肤苍白、黄疸、尿液颜色加深等症状,严重时可伴有脾脏肿大。诊断需结合血常规检查、网织红细胞计数、胆红素检测以及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等实验室检查。治疗上常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或生物制剂控制免疫反应,重度贫血患者可能需要输血支持。
若出现疑似症状,建议尽早就诊血液专科。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医嘱调整药物剂量,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换治疗方案。日常应注意预防感染,减少接触可能诱发免疫反应的药物或化学物质。定期复查血常规检查和肝功能,监测病情变化及药物副作用,必要时需评估脾脏功能或考虑脾切除术等进一步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