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支架外固定是一种通过体外装置固定骨折部位的治疗方法,通常用于严重骨折或开放性骨折的情况。它借助金属针、螺钉等器械穿透皮肤固定骨骼,外部连接支架维持骨折端稳定,促进愈合。
骨折支架外固定是在体外使用金属支架和固定针,将骨折两端进行机械性连接的技术。固定针穿透皮肤插入骨骼,外部支架通过连接杆或环形结构维持骨骼对位。其原理是通过外部力学支撑替代内固定,减少软组织损伤,同时允许早期功能锻炼。
该方法适用于开放性骨折伴严重软组织损伤、感染性骨折、无法立即行内固定的粉碎性骨折等情况。对于需要频繁换药或观察伤口的病例,外固定支架可避免反复手术。骨盆骨折、儿童骨骺损伤等特殊部位骨折也常选择此方式。
通常在麻醉下进行,医生会在骨折近端和远端分别植入2-3根固定针,避开重要血管神经。通过C型臂X线检查确认复位效果后,安装可调节的体外连接杆。术后需定期消毒针道,并根据愈合情况逐步调整支架压力。
优势在于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便于二次处理创面。但存在针道感染(发生率约30%)、固定稳定性较内固定差等缺点。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固定针松动或断裂,需密切观察。
5.术后护理
保持针道清洁干燥,每日用碘伏消毒2次。避免支架碰撞,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对位。通常佩戴8-12周,待骨痂形成后逐步拆除。拆除后需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防止僵硬。
该方法需严格掌握适应症,术后需配合抗感染治疗和康复训练。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复查,出现针道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时需及时处理。正确的支架维护和功能锻炼对恢复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