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痣是皮肤表面由黑色素细胞聚集形成的良性色素性皮损,常表现为褐色或黑色的斑点或丘疹。其形成与先天遗传因素、紫外线暴露等多种原因相关,多数情况下无需特殊处理,但需警惕恶变风险。
黑色素痣的形成主要源于黑色素细胞的局部异常增殖。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黑色素细胞从神经嵴迁移至表皮基底层,当迁移受阻或分布异常时,会在真皮或表皮交界处形成痣细胞巢。后天性色素痣则与紫外线刺激、激素水平变化密切相关,紫外线可激活酪氨酸酶活性,促进黑色素合成并在皮肤局部沉积形成痣体。
根据组织学特征可分为交界痣、复合痣和皮内痣三类。交界痣常见于儿童期,表现为直径小于6mm的扁平斑疹,痣细胞位于表皮真皮交界处;复合痣可见于青少年,呈轻微隆起的褐色丘疹,痣细胞同时存在于表皮和真皮;皮内痣多发生于成年人,表现为肤色或褐色圆顶状丘疹,痣细胞完全位于真皮层。特殊类型的色素痣如先天性巨痣直径常超过20cm,存在较高恶变风险。
日常需定期观察痣体变化,若出现体积增大、颜色改变、边缘不规则、瘙痒出血等异常征象,应及时至皮肤科就诊。通过皮肤镜、病理活检等检查手段可明确诊断,必要时可采用手术切除、激光治疗等方式处理,但需由专业医师评估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