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贫血是指由慢性肾脏病引起的贫血,通常与肾功能下降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或破坏增加有关。其发生可能与促红细胞生成素不足、铁缺乏、营养不良、尿毒症毒素蓄积、失血等多种原因相关。
1.促红细胞生成素不足
肾脏是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主要合成器官。当肾功能受损时,尤其是肾小球滤过率低于60mL/min时,肾脏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能力显著下降,导致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患者可能出现血红蛋白低于110g/L的贫血表现,常伴有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临床上可通过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剂进行治疗。
2.铁缺乏
慢性肾病患者常因食欲减退导致铁摄入不足,或存在消化道出血、透析管路失血等情况造成铁丢失。铁是血红蛋白合成的必需原料,缺铁会导致红细胞体积减小、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这类患者血清铁蛋白常低于100μg/L,转铁蛋白饱和度低于20%。治疗时需根据缺铁类型选择口服铁剂或静脉补铁。
3.营养不良
慢性肾脏病患者因限制蛋白饮食、代谢性酸中毒等因素,可能出现维生素B12.叶酸及蛋白质摄入不足。这些营养素缺乏会影响红细胞DNA合成和血红蛋白组装,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血液检查可见平均红细胞体积增大,需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或药物补充相关营养素。
4.尿毒症毒素蓄积
肾功能衰竭时,尿素、肌酐等代谢产物蓄积会抑制骨髓造血微环境,缩短红细胞寿命。毒素还会干扰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降低其生物活性。这类患者常伴随皮肤瘙痒、恶心等尿毒症的症状,通过血液透析可部分改善贫血。
5.失血因素
慢性肾病患者因血小板功能异常、血管通路维护等因素,可能频繁发生消化道出血、透析相关失血或月经过多等情况。长期慢性失血会导致铁储备持续消耗,加重贫血程度。需定期监测血红蛋白水平,必要时进行输血治疗。
肾性贫血需要结合肾功能分期、贫血程度和具体病因制定治疗方案。建议患者定期监测血红蛋白、铁代谢等指标,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铁剂等药物。同时要注意控制血压、调节钙磷代谢等综合管理,以延缓肾功能恶化。对于严重贫血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应及时就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