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什么是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刘翠芸 感染性疾病科 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是人体针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产生的一种保护性抗体,能够中和病毒并预防感染。该抗体通常出现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恢复后或接种疫苗后,是评估免疫保护的重要指标。

1.定义与来源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是免疫系统在接触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后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痊愈或接种慢性乙型肝炎疫苗均可刺激机体生成该抗体,属于获得性免疫反应的一部分。

2.保护作用

这种抗体通过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结合,阻止病毒侵入肝细胞。当抗体浓度≥10mIU/ml时,通常认为具有可靠的免疫保护效果,可使人体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产生抵抗力。

3.检测意义

在慢性乙型肝炎五项检测中,表面抗体阳性提示存在免疫保护。疫苗接种后的抗体检测可评估免疫效果,病毒暴露后的检测有助于判断是否具备抗感染能力。

4.抗体水平变化

抗体浓度会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高危人群(如医务工作者)建议每3-5年检测抗体水平,当浓度低于10mIU/ml时需进行疫苗加强接种。

5.与其他指标关系

单独表面抗体阳性多提示疫苗接种成功。若同时存在核心抗体阳性,可能表明既往感染后康复。该抗体阳性不影响其他慢性乙型肝炎标志物的检测结果。

定期进行慢性乙型肝炎五项检测有助于了解免疫状态,特别是对于医务人员、血液透析患者等高危人群。若抗体水平不足,应及时补种疫苗。具体检测结果需由医生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分析,不建议自行解读检测报告。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