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筛查是指通过医学检查手段在健康人群或高风险人群中早期发现肿瘤或癌前病变的方法,一般包括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病理学检查以及其他检查等。其目的是实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提高肿瘤治愈率。
1.影像学检查
常用方法有X线、超声检查、CT、MRI及PET-CT等。例如低剂量螺旋CT可用于肺癌筛查,乳腺超声检查或钼靶检查常用于乳腺癌早期发现。这些技术能直观显示器官结构异常,定位病变位置。
2.实验室检查
主要包括肿瘤标志物检测和基因检测。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血清标志物可辅助肝癌、结直肠癌筛查,但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基因检测适用于有家族遗传史的高危人群,如BRCA基因突变者需加强乳腺癌监测。
3.内镜检查
胃镜、肠镜、支气管镜等可直接观察消化道、呼吸道黏膜病变,并取活检明确性质。肠镜筛查能有效发现结直肠息肉和早期癌变,建议45岁以上人群定期检查。
4.病理学检查
对筛查中发现的可疑组织进行病理活检,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和结构变化,是确诊良恶性肿瘤的金标准。例如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可发现HPV感染相关的癌前病变。
5.其他检查
如宫颈刮片用于宫颈癌筛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辅助前列腺癌筛查,皮肤镜检查黑色素瘤等。不同癌种需采用针对性筛查手段。
建议高危人群如有肿瘤家族史、长期吸烟、慢性感染等因素者,应定期进行针对性肿瘤筛查。筛查项目需根据年龄、性别和个体风险制定,检查结果异常时应及时到肿瘤专科进一步诊断,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