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欲不振是指进食欲望减退或消失,可能由生理性因素或疾病原因引起。常见诱因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紊乱、慢性消耗性疾病等,若长期存在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生理性原因
情绪紧张、焦虑或抑郁等心理状态可能抑制食欲,高温环境、过度疲劳或妊娠早期也可能导致暂时性食欲下降。这类情况通常无其他不适,调整作息、改善心情后多可缓解。
2.消化系统疾病
急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会直接影响消化功能,患者常伴有腹胀、反酸等症状。肝胆疾病如肝炎、胆囊炎可能引发胆汁分泌异常,导致食物消化吸收障碍,出现厌油腻、恶心等表现。
3.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会使机体代谢速率降低,引发食欲减退伴畏寒、乏力。糖尿病患者出现自主神经病变时可能并发胃轻瘫,表现为早饱、餐后腹胀等消化道症状。
4.慢性消耗性疾病
结核病、肿瘤等疾病会导致机体能量消耗增加,同时产生的炎性因子可能作用于下丘脑摄食中枢,造成长期食欲不振伴体重下降、低热等全身症状。
出现食欲不振建议记录饮食情况,避免刺激性食物。若持续2周以上不缓解,需进行胃镜、甲状腺功能检测、肿瘤标志物筛查等检查。确诊后需针对原发病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多潘立酮片、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复方消化酶胶囊等药物改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