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通常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种类型,部分情况下也会根据疼痛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原发性痛经指无盆腔器质性病变的痛经,而继发性痛经与生殖系统疾病相关。若疼痛持续加重或伴随异常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原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女性,通常在月经初潮后1-2年内出现。其发生主要与月经期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分泌增多有关,导致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和血管痉挛,从而引发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可能伴随头痛、乏力等症状。疼痛一般持续2-3天,可通过热敷等缓解。
2.继发性痛经
继发性痛经多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等。这类痛经的疼痛程度常随病程进展逐渐加重,且可能在经期结束后仍持续存在。例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痛经可能伴随同房痛、排便疼痛,需通过腹腔镜检查确诊,治疗药物包括地诺孕素片等。
临床常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疼痛强度,0分代表无痛,10分为难以忍受的剧痛。轻度痛经(1-3分)不影响日常活动;中度(4-6分)需休息或药物干预;重度(7-10分)常伴有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需医疗干预。长期重度痛经可能提示存在器质性疾病。
痛经患者应注意经期保暖,避免剧烈运动。若出现逐渐加重的痛经、非经期疼痛或月经异常,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确诊为继发性痛经者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药物使用应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