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一般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引热外行等功效,但需注意实热证、阴虚发热、孕妇腹部及腰骶部、皮肤破损或感染处以及过饥过饱等禁忌。具体作用及禁忌需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判断。
1、温经散寒
艾灸通过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穴位,可促进气血运行,驱散体内寒邪,常用于缓解寒湿痹痛、月经不调等寒证相关症状。
2、扶阳固脱
艾灸能激发人体阳气,对于阳气虚脱引起的四肢厥冷、腹泻等症状,可通过艾灸关元、神阙等穴位起到回阳救逆的作用。
3、消瘀散结
艾灸的热力和药性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散瘀滞,适用于气血瘀阻导致的乳腺增生、关节肿痛等问题。
4、防病保健
定期艾灸足三里、气海等保健穴位可增强正气,提高免疫力,起到“治未病”的预防效果。
5、引热外行
艾灸能引导体内郁热外泄,对于热毒蕴结的疮疡初期,采用灸法可促进病灶消散,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
艾灸的禁忌主要包括五类:一是实热证患者,如高热、便秘时施灸易加重热象;二是阴虚发热人群,艾灸可能耗伤阴液;三是孕妇的腰骶部和下腹部,不当操作可能影响胎儿;四是皮肤有溃疡、感染或过敏部位,热刺激会加重损伤;五是过饥、过饱、醉酒等特殊状态下,人体气血运行紊乱,施灸易引发不适。
进行艾灸前需由中医师辨证选穴,施灸时注意温度调控,避免烫伤。艾灸后需避风寒,适量饮水促进代谢。若出现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并及时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