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失禁可能是生理性原因所致,也可能与尿路感染、神经源性膀胱等疾病原因有关,建议及时就诊查明病因。日常中部分女性在妊娠分娩后可能出现暂时性尿失禁,但若症状持续或加重需警惕病理性因素。
1、生理性原因
妊娠期增大的子宫可能压迫膀胱,分娩过程中盆底肌肉及韧带可能受到牵拉损伤,导致产后出现压力性尿失禁,表现为咳嗽或打喷嚏时漏尿。随着年龄增长,盆底肌肉逐渐松弛、尿道括约肌功能减退,也可能引发尿失禁。这类情况可通过凯格尔运动锻炼盆底肌改善,多数可逐渐恢复。
2、尿路感染
细菌感染引起的膀胱炎或尿道炎可能导致急迫性尿失禁,炎症刺激使膀胱频繁收缩,出现尿急、尿频且难以控制排尿。患者还可能伴随排尿灼痛、尿液浑浊等症状。一般需遵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胶囊、磷霉素氨丁三醇散等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3、神经源性膀胱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脑卒中、脊髓损伤等疾病可能影响膀胱神经调控,导致感觉减退或通尿肌过度活动,引发充盈性尿失禁或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常伴有肢体麻木、肌力下降等原发病症状。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同时可遵医嘱使用琥珀酸索利那新片、托特罗定缓释片、米拉贝隆缓释片等药物调节膀胱功能。
若排除妊娠、衰老等生理因素后仍存在尿失禁,建议尽早就诊泌尿外科,通过尿常规、尿动力学检查、盆底肌电图等明确病因。日常生活中需避免憋尿,限制咖啡因及酒精摄入,超重者减轻体重有助于缓解症状。重度尿失禁患者可能需要接受尿道悬吊术或人工括约肌植入术等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