痒疹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过敏反应、昆虫叮咬、内分泌代谢异常及精神因素等有关。多数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以缓解症状,但部分慢性病例可能反复发作,需长期管理。
1.过敏反应
部分患者对食物、药物或环境中尘螨、花粉等物质过敏,诱发皮肤局部炎症反应,释放组胺等介质刺激神经末梢,出现瘙痒性丘疹。这类患者需避免接触过敏原,必要时使用氯雷他定片、盐酸西替利嗪片等抗组胺药物。
2.昆虫叮咬
蚊虫叮咬后唾液中的蛋白质成分可能引发机体免疫应答,导致皮肤出现红色丘疹并伴剧烈瘙痒。叮咬后需避免抓挠,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缓解症状,继发感染时可涂抹莫匹罗星软膏。
3.内分泌代谢异常
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疾病可能影响皮肤屏障功能,导致皮肤干燥、瘙痒,反复搔抓可能形成结节性痒疹。这类患者需积极控制原发病,如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片调节血糖。
5.精神因素
焦虑、紧张等情绪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皮肤状态,加重瘙痒症状。可通过心理疏导、运动等方式缓解压力,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阿普唑仑片等药物。
痒疹的治疗效果因个体差异而异,急性痒疹在去除诱因后通常可治愈,而结节性痒疹等慢性类型需长期综合治疗。日常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湿润,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避免过度搔抓。若皮损持续加重或继发感染,应及时到皮肤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