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的颜色通常有黄色或褐色、绿色、黑色或柏油样、红色或暗红色等,具体颜色受饮食、疾病等多种因素影响。若发现颜色异常且伴随其他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检查。
1.黄色或黄褐色
正常大便因胆红素代谢多呈黄色或黄褐色。若大便颜色较浅或呈亮黄色,可能与脂肪消化不良有关,如肝胆疾病导致胆汁分泌不足,影响脂肪分解吸收。长期浅黄色便需排查胆管梗阻、肝炎等疾病。
2.绿色
食用菠菜、油菜等绿叶蔬菜可能导致绿色大便。若伴随腹泻,可能因肠道蠕动过快导致胆绿素未充分还原,常见于急性胃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婴儿绿便可能与肠道菌群未稳定有关。
3.黑色或柏油样
上消化道出血时,血液经胃酸作用形成硫化亚铁,导致黑便且质地黏稠。长期服用铋剂、铁剂或活性炭也会使大便发黑,但无血腥味。若突发黑便伴呕血、晕厥,需警惕胃溃疡出血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
4.红色或暗红色
下消化道出血时,血液未经消化直接排出,常见于痔疮出血、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等。食用红心火龙果、甜菜根等红色食物也会导致暂时性红便,但清洗后无血液残留。
日常应观察大便颜色变化规律,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深色食物。若排除饮食因素后仍存在颜色异常或伴随腹痛、消瘦、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建议进行粪便隐血试验、胃肠镜等检查,早发现消化道出血、肿瘤等疾病。婴幼儿出现异常便色时,需注意乳糖不耐受或感染性腹泻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