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吸虫病是一种由华支睾吸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蚴的淡水鱼虾传播。该病主要累及肝胆系统,可引发胆管炎、肝硬化等并发症。
1、病原体
华支睾吸虫是主要致病寄生虫,成虫寄生于人体肝胆管内。其生活史需经过淡水螺、鱼虾两个中间宿主,人类因摄入未煮熟的感染鱼虾而患病。虫体代谢产物和机械刺激可导致胆管上皮增生。
2、感染途径
主要传播方式为食源性感染。腌制、醉制等未充分加热的淡水鱼料理(如鱼生、虾生)携带活体囊蚴,经消化道侵入人体。家庭生熟食砧板混用、厨房卫生条件差等也是潜在传播因素。
3、临床表现
轻度感染多无明显症状。典型表现为上腹隐痛、腹泻、肝区不适等消化道症状。重度感染可引起黄疸、胆绞痛,长期反复感染可能导致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儿童患者可能出现发育迟缓。
4、诊断方法
粪便查见虫卵是确诊依据,需采用改良加藤法提高检出率。免疫学检测如ELISA可辅助诊断,B超可见肝内胆管扩张及管壁增厚,CT检查有助于发现胆道系统病变。
5、治疗方法
吡喹酮是首选驱虫药物,需按体重精确给药。阿苯达唑也可作为替代治疗。合并胆道梗阻者需行内镜下取虫或外科手术,同时需配合保肝利胆治疗。治愈后应定期复查粪便虫卵。
预防该病需加强饮食卫生管理,避免进食未经彻底煮熟的淡水鱼虾。疫区居民应每年进行寄生虫筛查,接触生鱼后彻底清洁厨具。确诊患者应及时接受规范治疗,家庭成员建议同步检查,防止交叉感染。